人民幣連續升值,出口企業微薄的利潤正消失殆盡。
每天用手機查看人民幣匯率的最新信息已經成為了王振明的日常功課。這個做了10年加工貿易的服裝企業老總,如今每天心都是懸在匯率上的。
“對做外貿的企業來說,匯率的變化直接關系到產品的出口和訂單。”王振明說。
連續第九個交易日上漲、連續第八天創歷史新高,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仍在繼續“發飆”。9月2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再次一口氣急升113個基點,報6.6997,一舉沖破6.7關口,進入“6.6”時代。
從事鞋業加工的虎門天意童鞋制造廠經理沈路十分理解王振明的心情。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每年在虎門鎮單外銷皮鞋就將近1000萬雙,主要從事外貿訂單生產的工人達30多萬,人民幣升值對于他們的影響可見有多大。而且大部分出口企業能承受的人民幣升值空間也就3%左右,3%的升值幅度會讓他們的盈利能力下降約50%。
一份權威報告顯示,7成以上出口企業能承受的人民幣升值幅度在4%以下。
記者了解到,在刀尖上舞蹈的外貿企業,如今無暇理會中美之間精彩的“匯率戰”,他們忙著的是怎么去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而普遍可能被使用的是:推遲交付訂單和提價。
與匯率賽跑
“不要叫我老板,如果人民幣再這樣一路升值下去,我還不如一名普通工人。”王振明頗為無奈地對記者說。
報價與匯率賽跑,王振明仿佛又回到了2008年。
“那一年人民幣升值突破7元大關,并且連創匯改以來的新高,我們每天壓力都非常大。價格高了,客戶承受不了,訂單就流失;報低了,公司又損失大。”
外貿企業每筆訂單大致要經過這樣幾個流程:首先與國外客戶洽談,確認價格、交付等條件,然后將訂單交工廠生產,最后交付產品時才能收錢。一般這個周期最少也要2個月,這個期間如果匯率出現變化,損失是很嚴重的。
以一個100萬美元的訂單為例,如果簽合同時,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1:6.8,2個月后,匯率為1:6.6,差價0.2元人民幣,但利潤就一下子減少了20萬人民幣。而這樣一筆訂單,其總利潤也不過三四十萬人民幣左右。
據了解,在東莞因為報價沒有跑過人民幣匯率,最終導致破產倒閉的企業比比皆是。一般大型工廠抗風險能力還要強一點,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中小型企業來說,匯率好比懸在頭上的一把刀,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會落下來。
最近有一份沉甸甸的報告,主要內容是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影響的調研。總樣本數為1900個,包括十多個省市的出口型企業。
報告顯示,大多數出口企業所能承受的人民幣升值幅度是2%以下,這部分企業占全部樣本總數的39.7%,能承受人民幣升值2%-4%的企業占33.8%,能承受升值4%-5%的企業占19.1%。
據悉,我國中小型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并不高,尤其是紡織、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有84.07%的出口企業利潤率集中在5%以內。
王振明希望到10月份舉行秋季廣交會接單高峰期時,匯率都能盡量保持穩定。但是如今好似脫韁野馬的匯率,還是讓他感到心里慌慌的。
如何規避風險
應對匯率變化,出口企業行動得比誰都積極。目前看得見摸得著的辦法只有兩個,一是在時間上做文章,二是在價格上做文章。
推遲交付訂單是目前企業采取的最簡單普遍的方法。
溫州嘉譽皮鞋出口企業總經理李嘉告訴記者,上個月企業剛與一個美國客戶簽了一批訂單,3個月內交付。但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9月13日起人民幣開始不斷升值,現在如果馬上交貨的話,企業可能分文不掙,無奈公司就一直拖著,希望等到人民幣匯率有所回落時。
雖然推遲交貨可能解眼下燃眉之急,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如果人民幣繼續保持升值,那么企業越等也就意味著賠得越多。
如果不想“等死”,企業還有一條出路,那就是提價。身處國際代工鏈條的末端,擠在層層壓榨之下,提價談何容易,但想不賠錢就必須提。
溫州市五金商會秘書長李國榮表示,對于人民幣的快速升值,企業的應對措施與其規模有關系,大企業會有具體預案,而小企業則很被動,只能“隨行就市”。
他介紹,出口企業對于多年合作的老客戶,如果需要大批量的訂單,可按原先的價格,發揮規模效應可以相對壓低原材料的采購成本。而假如只是需要一兩千件的小訂單,則提價5%左右。另外,盡量向老客戶推薦新研發的產品,對于新款價格提到10%左右,歐美客戶也還是能接受。但是對于新客戶,則一律提價。
汕頭澄海玩具出口企業總經理黃春則采取了一種“創新”提價的方式。他告訴記者說,一款出口美國的電動玩具車,利潤還不到1元錢,但是當他在同一款玩具車上面加了一個活動開關按鈕之后,成本并沒有增加多少,但是價格就漲了10%,最重要的是這是外商完全可以接受的。
倒逼企業轉型
人民幣升值暴露了中國出口企業低成本競爭優勢的喪失,但是也倒逼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出口企業去提升創新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
國家信息中心研究院劉麗對本報記者表示,新一輪的人民幣升值雖然有可能是漸進過程,但似乎對企業的發展來說更為可怕:企業也許察覺不出痛苦之處,但當企業想轉型時,已經失去了機會。“溫水煮青蛙”的講法正是緣自于此。
因此,對于出口型企業而言,未來如何通過提高產品含金量來提高利潤空間將是重點課題,出口產品的升級換代非常重要。
深圳大型玩具制造廠寶德的廠長薛小偉告訴記者,他們的應對之策,一是提升附加值,企業集中生產科技含量較高的聲控、電動等高檔電子玩具,減少競爭對手;二是降低成本,在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進行制造外包。10月份廣交會就要開幕了,他們企業決定將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玩具帶到廣交會上去參展,希望能夠吸引外商。
在轉型升級方面,廣東省率先行動。數據顯示,外貿大省廣東在上半年外貿增長遠低于長三角等地。外貿增速放緩影響了廣東GDP的增長,上半年廣東GDP增長12.7%,低于外貿發達的浙江等省。主要原因就是廣東近年一直堅持經濟轉型,低端加工型貿易企業的數量和貿易量在削減。
廣東省外經貿廳副廳長鄭建榮表示,人民幣升值將直接減少企業的出口收匯。“從廣東來看,我們有一個測算,人民幣當年累計升值如果達到3%的話,外貿出口的收匯就會減少200億元人民幣,意味著企業的利潤就要減少200億元。”
他建議,企業要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提高價格的話語權。同時,利用好當前一些規避匯率風險的金融工具,進行結算時委托金融機構進行遠期收匯,進行掉期交易、套期交易,規避匯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