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帖列出了從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每一次國家發改委對油價的調整,以及國際油價的變化,得出結論為:兩年內國際油價大跌,而國內油價不降反升。這個帖子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共鳴,不少網友表示油價總是“漲快跌慢、漲多跌少”。
網友質疑
兩年內國內油價不降反升
在帖子里,網友列出了從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每一次國家發改委對油價的調整,得出結論是漲7次,降4次,每噸汽油的漲幅總額為3390元,而每噸汽油的降幅總額為760元,于是得出計算結論:2年前的油價是74美元,現在還是74美元,可是汽油價卻漲了2630元1噸。
根據這個帖子,記者查閱了國家發改委的網站,發現網友所列舉的油價變化有所遺漏,但在結論上卻是一致的。
記者查資料發現,2008年6月20日國際油價為每桶132美元,目前為80美元,與此同時,我國的油價卻每噸上漲了1710元。
“不僅漲價次數比跌價次數多,變化幅度也是漲得多跌得少,三次降價幅度都在每噸200元左右,而漲價最少的一次每噸也漲了300元,總體走勢在上漲。”不少車主感覺“漲得快,跌得慢”。
專家分析
汽油定價保證煉廠不虧本
廣東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能簡單類比國際和國內油價的漲跌,得出國際油價跌這么多,而國內油價不降反升的結論。“因為2008年年底至今,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
據他的分析,2009年國內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調整中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國內汽油零售價要保證煉油廠不虧本和保證加油站有盈利”。“這意味著煉油的成本、稅費、毛利、流通環節價差以及加油站利潤將全部攤進油價中,由車主來買單,而煉油廠和加油站理論上是穩賺不賠的。”
據姚達明介紹,當時這種定價方式的背景是,2005年前后爆發“油荒”,特別是廣東珠三角地區,因為國內價格體系未理順,煉油環節虧本,導致煉油企業煉油積極性下降,批零倒掛導致零售油站虧本而不愿意賣油。于是2009年起為了保證油品供應,就把這兩部分成本計入到了油價中。換句話說,是“車主們為保證供給付出的成本”。
“在進行費改稅之后,我國最終的汽油零售價格包含幾個要素:1.國際原油價格;2.國內平均加工成本;3.稅收;4.煉油廠的合理利潤;5.流通環節差價;6.國家對價格適當調控。其中,前3項比較直觀外,后3項仍比較模糊。”姚達明分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