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港媒報道,日本第二大券商大和證券集團旗下投資銀行,斥資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收購比聯集團包括亞洲股票衍生工具在內的業務,標志日資投行強攻本港窩輪及牛熊證發行市場。業界預期,日資回歸會為本已百花齊放的本港結構衍生工具市場,更添新動力。
籌備已久 實時晉身5大
一名歐資發行商高層指出,大和證券早在一年多前,已積極籌備在港成立窩輪及牛熊證等股票衍生工具部門,并曾向其它主要發行商高層埋手挖角。
該名業界人士分析指,相對歐、美投資銀行,股票零售衍生工具的技術及交易平臺并非日資券商的強項,大和一直未加入本港窩輪市場;剛好主要發行商比聯數月前開始在市場放盤,大和自然成為出價最積極的買家。
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日資證券行及銀行由本港及其它亞洲市場全面撤資。4大日資券商中,日興全面撤離港股市場,山一國際賣盤予臺資京華,而野村及大和亦大幅收縮在港業務,直至近年再度尋求擴張。
今次大和購入比聯股票衍生工具部門,可望實時晉身這競爭激烈市場的首5位(見表),有分析認為,這較大和自行籌措相關業務劃算。
同業野村先行 成績平平
在大和之前,野村證券亦于2008年金融海嘯后,藉收購雷曼兄弟亞洲證券業務,進軍本港窩輪市場,但至今成績未見突出。今年上半年,在23家窩輪、牛熊證發行商中,野村成交金額排名第16位,市占率只約1.3%。
對于比聯而言,有資本雄厚的日資券商入主,亦可望為其衍生產品業務注入新動力。在2002年本港重開窩輪市場以來,比聯一直是具領導地位的發行商,大多時間與另一歐資發行商法興,爭奪交投最活躍的首位或第二位。但自金融海嘯后,比聯的窩輪成交量相對減少,至今年上半年跌至第4位,被德銀及麥格理趕上。
大和周一公布收購的比聯業務,包括以本港為總部的亞洲股票衍生工具及環球可換股債券部門。10億美元作價中,約2億美元用作雇員開支、信息基建和其它資產,約8億美元用作購入交易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