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在余額寶等互聯網產品的沖擊下艱難前行。第三方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已是常態。然而,近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保5”已是不爭的事實,高收益率產品榜單上不僅難見國有大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幾乎退出競爭,除了城商行仍在發行6%左右預期年化收益率產品外,高收益率產品愈加稀少。
銀率網統計數據顯示, [香港公司注冊]2014年年初,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7%以上,而上周新發行的產品這一數據僅為5.06%。
北京的張女士十分困擾,2013年年底她在某股份制商業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到期了,如今打算繼續購買卻發現收益率已大不如從前:當時購買的產品年化收益率達到6.3%,現在卻只有5.5%,想轉投其他銀行卻發現收益率普遍都不高。“之前購買的時候覺得半年期的流動性還不錯,但沒想到現在收益率差這么多,還不如當時直接購買一年期產品”。
數據顯示,上周共有663款銀行理財產品發售,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06%,環比下降0.06個百分點,平均投資期限為134天。而且,大部分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仍在向下偏移。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進入2014年以來,保證收益類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年化收益率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保本浮動收益產品下降幅度最大,已由年初的接近5.5%下降到4.3%。
銀率網分析師殷燕敏認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主要是受貨幣市場資金面的寬松程度影響,2014年春節后,貨幣市場資金面持續保持相對寬松,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受此影響,持續保持下行態勢。
而從銀行層面來看,[香港注冊公司]國有大行已經退出了比拼收益率的舞臺,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的高收益率產品也是鳳毛麟角,反倒是城商行在發行數量與收益率上保持了雙升。數據顯示,今年國有商業銀行發行的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23%,股份制商業銀行為5.61%,城商行為5.63%。
在光大銀行理財夜市的頁面上,記者發現,該行主打產品已經由此前的半年內的短期產品換成了218天期限的中長期產品,年化收益率為5.5%。
今年,銀行偏愛中長期理財產品的現象并不少見。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上周期限為6個月到1年的理財產品共發行了150款,數量上已經與3月至6月期限的理財產品相當。近日,“127”號文對同業業務進行整肅,金融機構同業投資的期限錯配、監管套利等風險都將被全面監管,這更加讓銀行重視中長期限理財產品。
光大銀行某社區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近前來咨詢中長期理財產品的客戶比較多,因為近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基本都是下降的,只有中長期限產品目前還能達到6%左右的預期收益率。
根據銀率網數據,天津銀行發行的2014年“匯富計劃154期”人民幣理財產品(117天),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了7%,桂林銀行發行的漓江理財2014-13期理財產品(674天),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8%。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認為,不排除銀行通過目前不算高的價格鎖定長期限資金的意圖。
臨近端午節與兒童節,銀行理財市場又見升溫。第一款端午節專屬理財產品為西安銀行發行的210天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6.1%。該產品收益類型為非保本浮動型,期限長達210天,流動性稍差,投資方向主要是信托和貨幣與債券市場工具。
銀率網分析師殷燕敏認為,央行定向降準,向市場釋放了未來貨幣市場資金有望繼續保持相對寬松的預期,[注冊美國公司]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出現像2013年6月份大幅上行的概率較低。不過臨近季末,銀行的存貸款考核壓力將再次顯現,因此,6月份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有望止跌回升。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是最喜歡過節的行業,每到節日時點就會發行一些專屬產品,收益率要高于平時,一個是吸引閑置資金,另一個是作為噱頭吸引潛在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