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大幕終于拉開。經國務院批準,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正式啟動,新的費率政策將從8月5日起正式實施,同時保監會還將出臺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監管政策。
本次費率政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開前端、管住后端,[新西蘭公司注冊]即前端的產品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主確定;后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產”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通過后端影響和調控前端合理定價。
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同時出臺的配套政策中,將適當降低長期人身保險業務中風險保額相關的最低資本要求,鼓勵和支持發展風險保障業務。預計將釋放壽險行業資本占用約200億元,釋放的資本可支持發展新業務4000億元。
普通人身險“先行”
自3月保監會向各保險公司下發針對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的征求意見稿,時隔5個月,壽險費率改革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與最初的改革“四步走”方案相比,壽險費率改革的整體路線圖略有變化。
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表示,現在實施的整體改革思路和最初的改革“四步走”方案可能有所不同,普通型人身保險的改革是接下來其他險種改革的基礎:稅延養老險其實也屬于普通型的一部分,參照此政策執行;另一方面市場普遍關注的分紅險和萬能險,實際上已經“半市場化”,接下來主要看普通型人身保險的改革情況,再來實施接下來的改革。
本次費率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開前端[新西蘭注冊公司]、管住后端,具體內容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放開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將定價權交給公司和市場。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不再執行2.5%的上限限制;二是明確法定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標準,強化準備金和償付能力監管約束,防范經營風險。改革后新簽發的普通型人身保險保單,法定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不得高于保單預定利率和3.5%的小者。
改革非“單兵突進”
壽險費率改革的實施并非“單兵突進”,保監會還同時出臺了與之配套的監管政策。一是對國家政策鼓勵發展的養老業務實施差別化的準備金評估利率,允許養老年金等業務的準備金評估利率最高上浮15%,支持發展養老保險業務。
二是適當降低長期人身保險業務中風險保額相關的最低資本要求,鼓勵和支持發展風險保障業務。據保監會人身險監管部副主任袁序成透露,這預計將釋放壽險行業資本占用約200億元,釋放的資本可支持發展新業務4000億元。
根據保監會的測算,以中國人壽為例,公司目前償付能力230%,如果放開預定利率,可以釋放73億元資本金,償付能力提升24%,這些資本可以支持1460億元的新業務。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保障業務的資本釋放。
據測算,中國平安將釋放資本金46億元,中國太保釋放13億元,新華保險釋放11億元,相應地可以支持926億元、266億元、224億元的新業務。
三是在控制費用總水平、消費者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由保險公司自主確定傭金水平,優化費用支付結構,促進風險保障業務發展。四是進一步規范總精算師的任職和履職,明確總精算師責任,發揮精算專業力量在費率改革中的積極作用。
五是加強人身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管理,將償付能力狀況作為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審批、備案的重要依據,并根據預定利率是否高于規定的評估利率上限,分別采取審批、備案方式進行管理。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日前也表示,費率市場化、建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資金運用渠道放開是保險業市場化改革體系框架的三個核心組成部分。有分析指出,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統一體系。而理想狀態是:前端費率和資金運用全部放開,后端靠“償二代”形成剛性的資本約束。
已交3年保費退保不劃算
市場對費率市場化改革試點早有預期,[注冊塞舌爾公司]普遍認為對市場影響較小。數據顯示,普通型人身保險占人身險業務的比重目前僅有8%。
對于費率改革是否會導致產品價格下降,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總體而言大部分產品會有下調空間,預定利率提高也并非一定會使保險產品降價。”
一般而言,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若提升,其價格會下降,保費減少,而成本相對變動較小,保險公司的利潤可能會減少。但由于價格下降,因此有望刺激更多購買量。新單方面主要有望以量補價。
大都會人壽精算部助理總裁余晗燁表示,如果純粹單方面提高定價利率,是會導致保費費率的降低。但是從整個市場估計來看,壽險公司是否會馬上根據新規則來調整價格,尚不清楚。因為壽險公司的保費定價,除了定價利率因素,產品費率還依賴于保險公司本身的投資狀況、壽險產品提供的保障等多方面考量。
另外,退保風險也一直為監管層和業界關注。實行費率改革之后,新的具有類似保障責任的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價格可能更低,而老保單的價格并不會調整,市場人士擔憂這會引起退保。
對此,保監會表示,經過初步測算,已經交費三年以上的消費者,退保帶來的損失可能會高于保費下降的優惠,因此退保不劃算,而交費三年以內的消費者,退保以后買新保單可能會更劃算,但是各個公司和具體產品的情況不同,需要消費者根據自身情況作出判斷。
同時,袁序成還分析,整體來看,生效3年以上的保單退保后購買新保單是不劃算的,最近3年銷售的保單在120億元左右,占2012年壽險總保費的1.35%,極端情況下,即使生效3年以內的保單全部退保,對壽險行業和現金流的影響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