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這樣一個現象,城市的市民去農貿市場買糧食,眼看著價格越來越高,而農戶們有了收成后,糧食卻賣不出高價。
記者調查發現,農業物資價格的上漲無形中已經吞噬了農戶們的收益。
農業物資包括了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但是隨著農資價格的“小跑前進”,糧食價格上漲趕不上農業物資上漲已然成為事實。
一位市場研究人士認為,農資價格上漲、南方干旱,使得農產品價格醞釀新一輪上漲趨勢,“這樣的惡性循環下,CPI很難將下來。”
農資價格上漲之痛
5月24日下午,不大的萊州市內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氣息,原來當天正是萊州市一年一度的月季節,據說熱烈程度僅次于春節。而距離萊州市20多公里的虎崖鎮卻被另一種樸素氛圍包裹著,那就是一年一度夏播的到來。
在虎牙鎮的一家農資店里,一對年過五旬的夫婦正在忙著給前來購買種子和化肥、農藥的農戶們推銷產品。附近一家村子的丁大爺是來購買農藥的,但是左看右看,發現農藥價格都比往年有了提高。他告訴記者,自己只有一畝地,去年全年下來也就只有千兒八百的收入,根本不夠養活自己,現在物資價格也漲的很快,雖然說糧食價格每斤漲個幾分錢,甚至幾毛錢,但是完全不能抵消物資成本的提高。只見丁大爺苦笑道:“我才一畝地,能有什么收成呢?”
農資店的店主劉師傅聽了也表示贊同,他稱今年不管是種子、化肥還是農藥,價格又提高了一些。“比如說這種大家常買的阿康復合肥料,原先一袋子150元,現在得180元一袋。漲幅20%。”劉師傅指著一大袋化肥表示,“其他東西的漲幅也在20%左右。”
但是他并不贊同丁大爺所說的物資價格上漲不能抵消物資成本提高的說法,他說,基本上還是可以抵消的,還是能賺一點,不然誰種地啊。為此問題,丁大爺和劉師傅還開始爭論起來。
然而,不管爭論結果如何,農資價格上升是不爭的事實。
一畝地凈賺僅千元
記者又來到附近的丁家村,轉了一大圈才遇到正在自家雜貨鋪門口空地上除草的孫大爺。據孫大爺講,丁家村算是比較富裕的一個村了,不過它的富裕不在于農業發達,而是周邊大大小小的工廠,很多村民在這些工廠中打工,每個月有著2500元左右的收入。
雖然孫大爺已經歲數不小,但說起話來依然思路清晰,并且他仍然在自己獨立經營著這個雜貨鋪。
孫大爺不介意和記者“盤點”自家十畝地的收成情況。
孫大爺家種植的是冬小麥和夏玉米,除此以外沒有種植任何經濟作物。當記者問道今年有沒有感覺種植成本在提高時?據說種子、化肥、農藥的價格漲幅都在20%左右。雖然身在農村,但孫大爺直言:“錢都毛了,肯定不止漲20%,應該有30%多。”
于是孫大爺開始給記者算自家小麥和玉米的經濟賬。
孫大爺表示:“家里小麥畝產可以達到最多1200斤,每斤的糧販收購價1塊錢,就是1200元,玉米畝產正常可以達到最多1500斤(用的是登海超試系列的玉米種子),一斤的收購價8毛錢,那就是1200元。一畝地小麥加玉米共計2400元,再算上每畝地的國家補貼90元,差不多每畝有個2500元。”
孫大爺繼續算道:“但是,小麥一畝地需要大概25斤種子,每斤1塊錢就是25元。一畝地需要化肥兩袋共計250元,再算上農藥什么的就算一共300元。由于柴油費用漲了,人工成本也漲了,請人收割每畝100元、澆地120元、耙地100元。小麥一畝地的成本共計需要675元。玉米的話,一袋子種子50元,除了不需犁地,打藥、澆水仍然是少不了。成本需要共計差不多570元。相當于,一畝地小麥和玉米成本達到1200元。”
聽完孫大爺的算術,記者不禁倒吸一口氣,相當于,每年每畝地純利潤只有最多1300元!十畝地共計1.3萬元!全家月均收入只有最多1000元!算上孫大爺和三兒子一家,5個人只有每月1000元的收入,確實太低。
但這還是風調雨順的情況下,倘若趕上災害,那么減產甚至絕產的現象絕對會讓農民們欲哭無淚。“還不如去上班賺錢呢,每個月還有2500元。”孫大爺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