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今年“兩會”上,央行對外發布了《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0》,將農業定位為信貸投放的重要方向。據該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我國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達11.77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3.1%,比2007年末增加5.65萬億,增長幅度為48%,受益農戶達到3億。
意在“潛力”
表面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近年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自2007年3月中國第一家村鎮銀行開業以來,農村金融涉及的銀行信貸風險一直是不可回避的話題,尤其是在融資和資本運作方面均存在困難。
據了解,目前村鎮銀行資金來源于銀行資本、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相對于國有商業銀行而言,融資渠道、經營資本及利潤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其實,村鎮銀行并不賺錢,屬于‘叫好不叫座’的一類。放貸額度都不大,但是風險卻很高。部分深入到農村村鎮的營業所、信用社甚至到最后都撤銷了。”上述商業銀行分行負責人認為,即使農業信貸有政策補貼,但是農戶一般都較為分散、貸款時間短、擔保也很難符合銀行規定。因此,這塊業務不好做,以前也不被中資銀行看好。
然而,相對于中資銀行來說,外資行卻另有看法。有外資銀行人士向記者透露,在農村設立金融機構,成本太高。目前對中國農村金融的投入,外資銀行主要是看好其潛力,著眼于中長期發展,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短期內不考慮盈利。
一直被銀行視為“雞肋”的農村金融服務,如今卻備受青睞。3月22日,民生銀行、上海銀行、淡馬錫等機構陸續宣布,將“下鄉”設立村鎮銀行“支援”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業內人士表示,受國家宏觀政策推動,農村金融服務銀行不再付之闕如,相反,農業信貸在未來將會逐漸成為信貸投放的重點。
爭食“蛋糕”
3月22日,民生銀行發布公告稱,監管部門已批準該行旗下的兩家村鎮銀行——宜都民生村鎮銀行和鐘祥民生村鎮銀行開業。公告顯示,兩家村鎮銀行的注冊資本金分別為5000萬元和7000萬元,是繼去年9月設立綦江民生村鎮銀行和潼南民生村鎮銀行之后,民生銀行在農村金融方面落下的兩枚“新棋”。
同日,上海銀行的首家村鎮銀行——閔行上銀村鎮銀行也宣布成立。上海銀行方面認為,組建村鎮銀行是上海銀行對自身發展模式的探索,是進一步支持新農村建設,加快全市農村金融機構創新的有益嘗試。
此外,金融大鱷淡馬錫當日也放出消息,將與中國銀行籌劃下鄉開設400家村鎮銀行。并委任前中金董事總經理丁瑋為淡馬錫中國區總裁,將其作為推動淡馬錫農村商業銀行進程的關鍵人物。
“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將是未來金融發展的趨勢,目前國家政策也有意向農業方面傾斜。從銀行的角度來看,設立村鎮銀行不僅響應了國家政策,同時還是銀行戰略布局的需要。”某商業銀行分行負責人表示,自去年起,政府不斷提出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讓不少銀行看到了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