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學家們認為,中國占全球制造業產出的份額在1830年幾乎達到30%,在1900年降至大約6%,在1990年進一步降至大約3%。自1990年開始,中國在勞動力成本較低、來自外企的外來投資強勁以及經濟快速擴張等因素的支撐下,一直在快速追趕美國。
美國高端制造業優勢明顯
雖然經濟史學家、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的羅伯特艾倫用“經濟史上一個500年的周期走到盡頭”來形容中國制造業的崛起,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從此高枕無憂。不容忽視的是,IHS數據是在當前美元基礎上計算得出的,中國在2010年的美元產出數據由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3%而得到提振,這是中國制造業產出比例上升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高端制造業上仍然沒有太大突破。2010年全球最有價值的500個品牌,中國制造業品牌只有17個,且前100名榜上無名。據統計,中國制造業2009年的成本費用利潤率僅為6.91%,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僅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中國制造大而不強仍處于全球產業鏈中下游;與此相對的是,2009年,美國制造業生產率增長7.7%,超過其他任何國家。
HIS世界工業服務主管馬克基奈表示,美國在2010年的制造業產出僅略低于中國,但美國制造業只有1150萬工人,而中國制造業雇用了1億人。
基奈同時指出,中國的制造業產出中,尤其是在電子等領域,很大一部分來自美國企業的中國子公司,而且基于源自美國的技術。
中國制造渴望質變
在總量上已經實現超越,那么在結構上又該如何實現突破?在經濟學家看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瓶頸有兩方面。一方面,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問題。而另一方面,后金融海嘯時代匯率變化、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三座大山”,也讓其本就微薄的利潤再遭打壓。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政協委員劉漢元在全國“兩會”中關于如何做強“中國制造”的問題,也備受媒體關注。他表示,“中國制造”已經到了從量到質轉變的關鍵時期了,建議將“質量強國”列入國家戰略。由此看來,中國制造業要將“全球最大制造國”的頭銜坐實,要走的路還很長。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去年中國占世界制造業產出的19.8%,略高于美國的19.4%,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產出最高的國家,同時把美國趕下其盤踞110年的最大商品生產國寶座。然而,在喜訊背后也有專家潑冷水,盡管總量領先,但從競爭力而言,中國制造業仍在科技、質量控制、管理、專業技術以及其他高端制造業的重要因素中落后。
搶走美國制造龍頭寶座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美國經濟咨詢機構HIS環球透視昨日發布的一項研究稱,去年中國占世界制造業產出的19.8%,略高于美國的19.4%。意味著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產出最高的國家,恢復了曾一直保持到19世紀初期的地位,同時把美國趕下其盤踞110年的最大商品生產國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