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政總支出額度不變的前提下,唯一的辦法就是放開基礎設施的政府投資,打碎‘玻璃門’,吸引更多其他的社會資本參與進來。”何志成建議說,這種廣開投資渠道的辦法,才能確保民生方面的財政性資金來源充裕。
今年“兩會”期間,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政府投資的論述成為焦點,其中部分財政支出數據的增長引發了外界對中央財政赤字的猜測。“按照這種規模,‘十二五’期間我國財政赤字很可能大幅飆升,這一現象正在引起經濟學界擔憂。”中國農業銀行一位研究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表示。
針對上述觀點,發改委投資所研究員、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對記者表示,“如果經濟增速控制在7%的話,財政赤字擴大的可能性加大,至于是否超預期還很難說。”
今年赤字壓縮1500億
3月7日,財政部公布2011年財政預算。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財政預算赤字為9000億元,比去年減少1500億元,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2.5%下降到2%左右。
上述預算顯示,今年財政預算總支出達100220億元,比去年增加了10644億元。業界人士認為,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11年財政赤字在減少,但是并不代表未來幾年財政支出也將減少。
“2011年比較特殊,因為經濟還在延續高增長;但是,‘十二五’期間未來幾年財政赤字實際上還要擴大。”中國農業銀行高級分析師何志成表示。
他認為,造成財政赤字擴大有多方面因素:第一,地方政府的基礎建設性投資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第二,財政收入的渠道在壓縮,最明顯的是土地財政收入將大幅減少;第三,經濟增速減緩,必然導致各類企業稅收下滑。
他舉例說,政府投資沖動仍然在繼續上演,表面上看,類似金融危機4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在減少,但實際上地方政府的投資總額并未縮減。比如,“十二五”期間的水利建設投資,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投資預算加起來超過4萬億元,另外還有高鐵建設、公路建設等項目,預算支出還在擴大。
對于這一觀點,發改委投資所研究員、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則表示,“財政部公布的是中央財政赤字,實際上,更多的問題在于地方財政赤字如何填補。”
據記者了解,多家研究機構一致擔憂,地產調控政策很可能在今年6月前引發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矛盾。
“由于財政收入來源有限,再加上財政支出集中釋放,預計地方政府將在今年上半年面臨考驗。”何志成對記者說。他表示,今年6月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將遭遇多方面的夾擊:第一,地方融資平臺缺乏足夠資金償還債務;第二,各地必須按照中央有關政策加大投資建設保障房;第三,工資增長、社會保障投資等各類民生方面的財政性支出也將給地方政府增加巨大的資金壓力。
“總體而言,地方政府的財政赤字,最終將傳導到中央財政的支出。”中央財大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指出,一旦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需要救濟,中央財政會以專項資金、財政補貼等各類名義予以撥款扶持。
“全國一盤棋,地方政府的財政窟窿,最終還得中央財政進行填補。”一位研究人士解釋說,所以,即使中央財政表面上無赤字風險,但是隱藏在其后的地方政府財政風險值得警惕。
巨大投資倒逼“玻璃門”
據記者了解,2011年 《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出來的另一個政府投資信號,是民生方面的投資大規模增長。
業界人士一致認為,與“十一五”時期相比,未來幾年政府對民生方面的投資將大大增加,甚至翻倍。《政府工作報告》針對2011年用于改善民生的分類投資,列出了一系列“硬指標”。
在采訪中,有關人士表示,“關于民生方面的政府投資,還需要進一步規劃與預算,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確保執行。”
何志成指出,如果把上述各類民生方面的投資加起來,所消耗的財政性支出數額巨大。“這一筆賬單,已經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就看具體如何逐項落實。”他對記者表示。
他算了一筆賬發現,民生方面的政府性投資一下子翻倍了,而財政部預算的財政赤字壓縮了1500億元。“那么,在具體落實過程中,是否會遇到很多難以預料的矛盾呢?或者說,政府投資是否最終將導致財政赤字進一步攀升?”何志成對此表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