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公布之日起,爭論就不曾停止過。
“在夢想和現實之間,人們不知道屈從于哪一個。新標準中對原奶質量的框定照顧了國情,卻失了人情。其根源則是乳制品行業不及根本的發展方式。最麻煩、最艱難的奶源問題再次暴露而無從回避。此題不解,標準高低的爭論都是沒有意義的。”一業內人士說。
今年6月1日起,由衛生部批準公布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其中包括66項具體標準,涉及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等所有乳類和乳制品。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對1986年頒布的乳品標準進行的一次重大修訂,被業內和公眾寄予厚望。然而,它的出臺卻引起了論戰。
當下,論戰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蛋白質含量,新國標中,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這個數字低于國際標準3.0克,也低于1986年舊國標的2.95克;二是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新標準由原來的50萬上升到了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有人驚呼,新標準一夜倒退25年。更有輿論指出,這個乳品新國標讓“中國原奶質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
高標準鬧不好就是“逼良為娼”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認為,輿論拱火是沒有道理的,以我國的發展水平而硬要和國際接軌也是不可能的。新標準是在平衡了各方權益的基礎上制定的。它既有食品安全的基礎,又保護了養牛戶的利益!爸皇且晃兜匾邩藴,最后的結果對誰都不好。”
羅云波及其他支持者所說的國情是,與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不同,中國的奶牛養殖以散養為主,牧場比例較低,上規模的優質牧場更是鳳毛麟角。在眾多所謂的奶源基地,一家一戶的養殖隨處可見。多則幾十頭,少則三五頭。此種情況下,對于牛的品質很難保證,故而奶的蛋白含量和菌群數量都很難達到高要求。
中國奶協數據顯示,國內奶牛養殖仍以小規模散養為主,1頭至5頭奶牛農戶比例達78%%,6頭至20頭所占比例約13%%,其散養規模占全國奶?偞鏅诹康80%%~90%%;農業部調查數據顯示,國內最大的一些乳品加工企業,夏天時蛋白質含量基本都達不到2.95%%,個別情況下甚至低至2.26%%,達標的企業寥寥無幾。
因此,羅云波認為,高標準看起來是好事兒,但是鬧不好就是“逼良為娼”,反倒不利于消費者!皹藴蔬^高,達不到就是次品,要么降價,要么倒掉,奶農肯定不樂意。奶農掙不到錢,精飼料就買不起,奶牛就更養不好。如此惡性循環。誰能得到好處?”他說,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跟標準高也有關系,本來沒那么多蛋白含量偏要求那么多,難免不出投機取巧的,何況,食品安全監管成本非常高,“法苛罰疏,亂象滋生”。
有專家指出,公眾應該“正確地”理解標準,不要過于糾結高低遠近。農業部干部管理學院產業發展處副教授陳渝說,新標準并非沒有照顧到食品安全,不管是蛋白質含量,還是菌群數量的規定,都是人體可接受的;新標準只是一個最低限,它不妨礙企業生產更高品質的牛奶,消費者也可酌情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陳渝也強調,近些年來,隨著奶牛品種的引進和改良,牛已經不是大問題了,然而,優質牧草卻是難以增加的。“牛奶蛋白質含量的關鍵在于優質牧草,可是我國的牧草資源較為缺乏,而且也沒有大面積改觀的空間,不可能把耕地改種牧草吧!彼f,沒有牧場,規模化養殖就實現不了,牛奶高質量就是空談。不是標準低,是奶業的實際情況如此。
之前,衛生部有關人士就此解釋說,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是參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系統修訂微生物指標,按照國際通用原則改進了微生物的采樣方案,與國際標準的要求完全一致。與以往比較,新標準“嚴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要求,突出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限量規定,體現了標準的強制性”,“符合中國國情和產業實際,注重可實施性,并精簡了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文本內容和格式,明確標準的統一歸口解釋部門,體現了標準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