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體育總局發布的《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稱,我國體育產業“十二五”期間增加值平均每年以超過15%的速度增長,到“十二五”末期,體育產業增加值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0.7%,從業人員超過400萬,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
“中國的體育產業還有很大的待開發空間。”黃杉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浩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這樣表示。在他看來,中國的體育產業從俱樂部管理、運動員經濟,到賽事活動、體育營銷、設備場地、體育器材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待開發空間。
“這是一個朝陽產業,在中國還沒有形成規模的產業鏈經營模式。目前職業體育還有很多待完善的問題,也沒有做到真正的市場化。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發展潛力非常大。”陸浩稱。
從總體上看,我國體育產業規模比較小,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還比較低,尚未充分發揮出新興產業的潛力和優勢;體育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較低,區域發展不夠平衡;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性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市場機制在體育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體育市場尚不成熟,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消費觀念有待引導,市場監管有待加強;體育產業各項基礎工作還比較薄弱,體育產業政策體系亟待完善,高素質的體育產業人才匱乏。
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體育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甚至超過農業、鐵路、電力等行業,既是朝陽產業,也是綠色產業。中國體育產業研究中心數據顯示,美國體育產業對于美國經濟的貢獻占11%,中國則只有0.7%。
“體育產業是GDP新的增長點。”在日前的一次論壇上,社體中心主任胡建國舉例說明,我國有1.67億老年人群體,這個群體所帶來的附加性延伸經濟效益是巨大的,比如老年人的健身用品、健身器材、健身設施、運動服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