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市衛生局宣布即日起在全市范圍內通過公開遴選的方式選出具有合格資質和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療工作者組建健康科普專家庫,頒發證件統一進行管理,并優先推選其中專家參加大眾媒體組織的相關活動。
入選專家
至少具有副高級職稱
“現在有些所謂的專家打著衛生局的旗號鼓吹養生理論,錯誤理論不僅會傷害百姓的健康,也讓百姓對政府管理以及真正的專家喪失信心。”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趙春惠告訴記者,并不是所有專家在科普方面都很擅長,北京目前真正的健康專家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但所涉獵的知識太專業,百姓一時間難以理解;另一種則是業務范圍涉獵較廣,且能夠通俗易懂表達,但卻苦于沒有平臺發揮能力的熱心人。
“這次健康科普專家的遴選工作就是要調動所有專家的積極性,對專家進行規范管理。”趙春惠透露,本次遴選的目的便是促使專業精湛、表達能力強的人成為科普專家,并優先推選科普專家參與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媒體及其他各種健康宣傳活動,為百姓提供服務。
據了解,本次遴選從2011年3月15日-4月15日,入選專家至少具有副高級職稱,遴選工作辦公室將依據推薦資料審查、考核、確定專家,并對推選出的專家進行健康科普傳播技術與技巧等內容的培訓,專家接受培訓后,市衛生局和健康促進委員會將聯合為其頒發健康科普專家證書,并向社會公布專家名單。專家庫的規模和專業沒有設定,證書的有效時間為兩年。
只推薦不強迫
專家統一管理尚需時日
“媒體是自由的,未來邀請專家是否要從我們的專家庫里選,是媒體的事,我們只能是推薦,卻無法強迫媒體不用那些偽專家。”北京市健康促進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劉英坦言,盡管本次遴選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持證上崗讓真正的健康專家走進老百姓當中,但因為各方面原因,無法在短期內做到“出鏡”健康專家達到統一管理,遴選只是把優秀的資源挖掘出來,通過“紅名單”的形式告訴老百姓哪些是可以放心的專家。
事實上為了能最大限度地掌握出鏡專家的情況,市衛生局將通過建立專家信息反饋制度,對健康科普專家實行動態管理,接受社會和媒體的監督,凡在健康宣傳活動中有夸大或不科學的傳播行為損害衛生系統形象,或擅自以市衛生局科普專家身份從事經營活動并與經營單位合作謀取非法暴利的健康科普專家,經核實將取消其健康科普專家資格。
捧紅“養生大師”
當“托兒”媒體應自省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曾有政協委員疾呼:公共媒體不要成為假醫假藥的托兒,要在全社會形成打假氛圍,讓偽專家無處藏身。其實,在“養生大師”張悟本躥紅后,有調查發現,“張大師”背后其實是一條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嘉賓通過電視播出走紅,付出很快成倍回收;文化公司幫助專家策劃出書等活動,從中收取不菲的策劃費用。
曾在某衛視頻道向觀眾介紹養生常識的吳先生昨日向記者透露,自己的名片上僅職務就有6個,全是某協會或研究中心“特聘專家教授”,但自己的真正職業是一家生產蛋白粉企業的講師。“簡單說,就是公司指派我每天到不同的地方給居民講養生,并推薦居民吃蛋白粉強身健體。”吳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企業有能力將自己以專家的身份推上電視的講臺。
節目播出后,總有百姓撥打電視臺電話想要向節目組所邀請的專家咨詢養生知識甚至治病良方,但節目組一般不愿意將所謂專家推薦給觀眾,不是怕麻煩,實在是有些口若懸河的專家只有頭銜,沒有太多臨床經驗,容易把患者的病給耽誤了。“有些節目是商家贊助的,必須請商家指定的專家。”吳先生說。
“張悟本的走紅,其實就是拜媒體所賜,他成名之路的每一步都與媒體密切相關,同時由此折射出了監管短板。”衛生專家張田勘認為,媒體的責任應是科學傳播,而不是不加篩選地追趕熱門話題,目前我國在這方面沒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因此媒體應在邀請專家時進行慎重把關,對專家的素養、資質進行審查,那些捧紅養生大師的媒體也應該在事件中自省。
吃綠豆治百病、吃活泥鰍保“肝火”、生吃茄子能“排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健康的認識與需求日益增長,在健康理念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數不清的食療專家、養生專家走入人們的視線。盡管一個又一個鼓吹各類“健康”理論的養生偶像被拉下“神壇”,但期盼身體健康的百姓還是只能如霧里看花般等待一個所謂真正專家的到來,還百姓一個科學、適宜的健康觀念,成為衛生主管部門工作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