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步塵:家電作為完全競爭型產品,漲還是降取決于市場規律,而不是政府的手。對于政府來說,確保石油、糧食等戰略性產品價格穩定,才是穩定其他產品的關鍵,針對家電出臺措施肯定是不合適的。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胡恒洋
中國電子[0.89 0.00%]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
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TCL集團[0.00 0.00%]彩電前新聞發言人劉步塵
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吳軍
成本壓力大增
《證券日報》:家電價格近期是否會如市場傳言出現上漲?
羅清啟:家電的市場價格取決于兩個因素:成本和供求關系。當前原材料、物流、人力等成本上升增加了家電零售價格上漲的預期,但是否漲價還取決于未來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如果宏觀形勢變冷導致供大于求,可能出現企業甩貨降價的情況;如果供不應求,則可能出現漲價。
劉步塵: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家電漲價還只是個傳說,并未形成實際上漲。目前美的已經宣布6月份之前絕對不漲價。
當然,2011年空調價格平均水平將比2010年高出15%左右,這或許不是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上漲帶來的,是變頻空調所占比重增加的結果,畢竟變頻空調價格要比定速空調高出不少。
陸刃波:每個時期都在談漲價,實際真正老產品不會漲價,廠家推出新品時候會考慮物價因素,提高價格。
《證券日報》:促使家電價格上漲的多種因素是什么?
羅清啟:促使家電漲價的誘因主要有三個:物價上漲,包括當前原材料、物流、人力等成本上漲;資金使用成本,也就是利率提高;大宗商品價格,包括鋼鐵、塑料、銅等基礎原材料價格上漲。
大單采購成風
《證券日報》:對于部分家電企業提前備貨,并通過大單采購來應對即將出現的“漲價風波”,您怎么看?
羅清啟:企業通過大單采購能夠鎖定上游的價格,如果家電市場價格處于上行期,大單采購可以抑制價格上漲。但大單采購對企業也有一定風險:即大單采購的產品是否能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一旦大單采購的產品不能滿足消費需求或市場需求變弱,采購來的產品就會成為企業的包袱。
劉步塵:從目前情況看,主流廠商都按兵不動,如果主流廠商不帶頭漲價,二三線品牌是不敢貿然漲價的。如果非要漲,則必須付出市場份額流失的代價。
為什么主流廠商不帶頭漲價呢?原因很簡單:首先,它們的利潤空間大,成本管理能力強,可以自行消化一部分漲價壓力;另一方面,不漲價可以驅逐一部分品牌退出市場,從而騰出更多市場空間給主流企業,所以它們并不急于漲價。
《證券日報》:漲價聲音四起,究竟是市場調控的結果,還是背后為獲得大量訂單的營銷陰謀的手段之一 ?
羅清啟:家電價格是否上漲最終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成本,二是供求關系。
吳軍:警惕個別企業趁機炒作以提升家電價格。
業績并無明顯提升
《證券日報》:對于家電企業而言,面臨的成本等壓力是否能通過其他方式解決而并非轉嫁消費者?
羅清啟:家電企業消化漲價壓力最有效的途徑是整合供應鏈,通過創新發展模式在企業內部消化成本,提高企業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劉步塵:首先,漲價壓力不能全部傳導到終端消費者,而是產業鏈各個環節都要消化一部分,到消費者這里,漲價壓力最多只能剩下三分之一。其次,原材料漲價也不是常態,而是動態因素,現在漲上去,未來還有可能降下來,所以你不能把漲價固化下來。
《證券日報》:家電上漲會造成怎樣的后果,對于家電上市公司業績有何影響?
羅清啟:家電價格上漲不會必然帶來企業業績的明顯上升,從根本上說,企業業績的提升取決于企業自身的運營能力,如果價格上漲的幅度沖抵不了運營成本的上升,則可能出現業績下降。
胡恒洋:高能效空調的終端價格將保持低價,家電行業競爭加劇,市場經濟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