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之下,糧價如同驚弓之鳥。北方旱情和國際行情的雙重推動,更引發了政策和市場層面的諸多擔憂。
農業部近期公布信息稱,國內小麥受旱面積正在逐步縮小。截至2月16日,河南、山東、河北等八大小麥主產區的受旱和重旱面積,比旱情最重的2月9日分別減少了1610萬畝和730萬畝。
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也明確表示,中國糧食連續七年增產,小麥庫存充裕。該部門另一位官員則稱,即便今年小麥產量受干旱影響有所減產,也不會對國內糧價產生太大影響。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更是在2月17日回應了國際方面對中國旱情推高國際糧價的說法,稱中國糧食消費主要依賴國內市場,不會影響國際糧價。
但一些推高糧價的不利因素也在彌漫。本報從農業部官員處獲悉,一些產糧大縣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加之農田灌溉成本上升,導致價格傳導的壓力很大。中國糧食協會的專家也透露,目前國儲糧食約占糧食產量的一半,市場余糧很大一部分是掌握在“糧販子”手中,對價格變化反應非常敏感。與此同時,享受“限價供應”的國內大型面粉企業,在部分國儲出庫小麥存在質量問題的情況下,也不得不開始轉向市場。
春節假期結束以來,國內小麥期貨已經屢次大幅度上漲,山東、廣州、長春等地面粉價格也開始上漲。不過目前對糧價下判斷還為時過早,農業部一位官員表示,小麥主產區的麥苗剛剛進入返青期,從現在開始到今年6月才是決定產量的關鍵時期。
“小麥生長期長達8個月,中后期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管理的回旋余地很大,如果水肥能跟得上,今年小麥再獲豐收還是有可能的。”該官員表示。
旱情背后
據中國農科院專家稱,目前受旱最為嚴重的是屬于冬小麥播種地區,約占全國小麥面積的76%,產量則接近國內小麥產量的80%。
河南是全國小麥第一生產大省,該省屬于冬小麥播種地區,小麥總產量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自去年10月以來,北方冬麥區降水持續偏少,在2月9日迎來降雪之前,河南省一直處于干旱狀態。
更重要的是,河南有50多個小麥主產縣,幾乎普遍都存在嚴重的地下水位下降。現在河南當地的主要應對干旱措施就是引黃河水或抽取地下水對農田進行灌溉,無水澆灌或澆灌成本較高的麥田則只能“靠天收”。
滑縣是河南第一產糧大縣,滑縣主管農業的副縣長袁瑞峰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滑縣地下水位年下降就達到1米左右。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幅度過快,農田機井每年都要報廢200到300眼左右,而這些機井是當地農田灌溉的主力。
到2010年底為止,該縣有45%左右的機井沒有通電,只能用柴油機進行灌溉。2010年農民用電澆足一畝地大約需要10元,而用柴油澆足一畝地需30元。
即便是電費、柴油費價格都很高,在每年嚴重干旱時期,滑縣農業部門都會組織農民通過用電或柴油帶動抽水機來抽取地下水進行農田灌溉。該縣農業局紀委書記郝光亮、水利局局長仝貢凱均表示,他們最為擔心的是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問題,其次才是電費、柴油費的價格成本問題。
和不斷上漲的電費、柴油費一樣,農民種糧所需付出的種子、化肥、農藥、機械作業等方面的成本也都在逐年提高,這還不算農民投入的人力成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農業官員預測,“受成本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今年小麥價格很有可能再現去年較大幅度上漲的一幕。”
該官員還表示,雖然國家今年加大了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特別是2月9日國務院出臺了對冬小麥抗旱澆水每畝補助10元、施肥補助每畝10元的政策,但由于很多地方大量的農田都存在轉租現象,國家財政給予的種糧補貼很難真正落實在實際種糧農民的手上,而是補貼了轉租地的農民。
接受本報采訪的一位山西縣級農業官員也持同樣的擔憂。他表示,國家實施小麥抗旱澆水、施肥補貼的目的是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但目前很多地方的種糧大戶都是從農民個人或者集體的手中承包農地,因此他們得不到政府給予的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