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進6!央企、地方國企、民企三分國儲油新份額
“除去一個報價最高的,再除去一個報價最低的,其他的6家企業都中標了。”6月1日,電話那頭的中商聯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爽快地說。
兩周前,在利用社會庫容存儲國儲油資格招標項目開標大會上,一共有8家不同性質的企業入圍。記者對照當時的開標名單發現,雖然有2家民營企業出局,但剩下的6家企業中仍有一半是民營企業。其他3家企業中,兩家為同一央企的下屬企業,另外一家則屬于地方國企。
中石油(10.71,-0.15,-1.38%)、中石化兩大巨頭缺席的此次石油儲備招標,最終以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三分其羹而結束。
但一切只是開始。
趙友山告訴記者,“一期利用社會庫容存儲國儲油項目結束后,后續的項目將吸納包括民企在內的其他企業加入。”
開標現場
時間回到5月14日,這一天,石化雙雄之外的社會庫容,首次有望獲得國家石油儲備資格。
趙友山事后認為,“這是政府有關部門落實‘新36條’首個具有實質性的有效成果。”
當天上午7點半,離開標大會事先設定的開始時間8點還有半個小時,中招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大樓一樓開標大廳內已經坐滿了近一半。
此次參加開標大會的8家企業要么來自山東,要么來自浙江,無一例外。記者掌握的名單顯示,這些企業在開標大會的出場順序先后為:寧波大榭開發區恒信燃料有限公司、山東晨曦集團、蓬萊安邦油港有限公司、萊州東方石油化工港儲有限公司、舟山世紀太平洋(12.09,0.11,0.92%)化工有限公司、舟山金潤石油轉運有限公司、浙江天祿能源有限公司和煙臺港集團。
記者了解到,此次利用社會庫容存儲國儲油項目以國家租賃民間油庫的形式開展。國家給社會庫容下達儲油指標,并支付租賃費用。中海油則負責進口石油,按指標分儲社會庫容。租賃合同為兩年,儲存期間,除非獲得國務院批準調撥,否則任何人和機構不得動用庫存。
出于對首次有望參與國家石油儲備體系的重視,一些企業代表在凌晨6點即乘車趕赴會場。
這8家企業的代表當時三三兩兩的坐著,手中拿著各自的標書,或靜坐不語,或與相熟的同伴開著玩笑,或小聲的議論著即將開始的開標。
8點剛過,國家石油儲備中心領導也進入了會場。
在各家代表簽字確認了標書后,國家石油儲備中心領導照例發表了一通講話。在表示“民營油企的倉儲能力比較分散,單個規模也不大,不好管理,因此以前沒有做過這方面的嘗試”的同時,他在結尾也不忘指出“利用社會庫容存儲國儲油既能增加國家石油儲備能力,又能發揮民營油企的作用,調動其積極性”。
隨后,中招國際招標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開始唱標。
首個出場的寧波大榭開發區恒信燃料投標的庫容為23.5萬立方米,但卻報出了每月每立方米租金35元的高價。
這與第二個出場的山東晨曦集團形成了鮮明反差。山東晨曦集團的投標庫容為33萬立方米,但每月每立方米的租金僅為4.8元,不到后者的七分之一。
前兩家公司相差懸殊的報價甚至在會場引發了一陣竊竊私語。
后面出場的6家公司投標庫容分別為33萬立方米、20萬立方米、30萬立方米、12萬立方米、14萬立方米和34萬立方米,但報價相差卻并不太大,均在12.5元到18元之間。
唱標之后,8家公司的代表迅速從會場散去。但在會場外,一些代表仍舊在討論著這次意義重大的開標。
儲備多元化
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原本預計要拖到7月份才會定標的這一項目,卻僅在一周后的5月20日就有了結果。
最終中標的為6家企業,它們獲得了國家石油儲備中心150萬噸的儲備指標。除去報價最高的寧波大榭開發區恒信燃料,山東晨曦集團也因標書操作上的小失誤無奈出局。
趙友山告訴記者,“最終中標的為6家企業,它們獲得了國家石油儲備中心150萬噸的儲備指標。政府與這些企業簽訂了兩年租賃合同,每月每立方米租金統一為17元。從5月20日起,這150萬噸石油儲備將耗時180天完成。”
在6家企業中,蓬萊安邦油港有限公司和萊州東方石油化工港儲有限公司均為中國化工集團旗下子公司。
2007年中國化工成功完成了對山東蓬萊欒家口油港有限公司的重組,將其名稱變更為“蓬萊安邦油港有限公司”。東方石油化工港儲則是由昌邑石化、中藝華海進出口有限公司、華海(新加坡)有限公司、山東華星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正和集團共同投資興建的中外合資企業。
截至去年,中國化工集團已經在山東省整體收購、重組或控股了7家地煉企業。中國化工集團油氣板塊一位負責人曾對記者表示,該公司已計劃在今年繼續完成對銷售系統的整合,并打造輻射全國的成品油銷售渠道。此次成功中標國儲油項目,意味著中化工油氣業務板塊在偏上游處獲得突破。
作為唯一的一家地方國企,煙臺港集團的身影也引人注目。此次中標國儲油項目,讓其在物流項目之外又衍生出新的業務增長點。
山東一家化工集團的副總經理認為,“煙臺港集團在物流方面的天然優勢同樣也體現在了石油儲備項目上。”
趙友山還透露,“今年年底,如果現有項目進展順利,新一輪利用社會庫容存儲國儲油項目可能會招標,以吸納更多社會庫容參與存儲。”
據中商聯石油流通委統計,民營石油批發企業占國內石油批發企業總數的35%,且擁有石油儲備能力3000萬噸,其中有1000萬噸可以用做戰略石油儲備。
至于剩下的2000萬噸石油儲備能力,趙友山希望能將其用于石油商業儲備。目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化集團等在內的央企也在建設石油商業儲備基地。
按照趙友山的構想,社會庫容可以自己出資進口石油,并拿一定比例庫容為國家義務儲油,接受國家調撥。
這與他以前的觀點一脈相承。此次民企獲得過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份額,就是他眼中的“機”。
目前,中國的原油進口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國有石油公司手中,其他公司即使獲得原油進口經營許可和進口配額,也很難單獨進口原油。
根據商務部此前公布的《原油經營企業指引手冊》規定,新的原油進口商必須符合嚴格的標準,才能獲得進口原油的牌照,例如全資或控股擁有20萬立方米以上原油油庫并同時和具有一定煉油能力的買家簽訂長期協議。
此外,由于加工進口原油的權利,主要掌握在國有石油巨頭手中,沒有它們開出的“排產證明”,基本上無法做成交易。而在傳統石油巨頭之外的社會煉廠,則很難獲得這份證明。
趙友山建議稱,進口石油的主體資格認定仍然執行現有的許可制度,但廢除進口量配額限制和“排產”(安排生產)證明。民資獲得石油進口權后,有義務開展一定比例義務石油商業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