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北京工作兩年的河北人李友向單位請了兩天假,又在北京車管所京朝分所的檢測場外熬了一夜,終于在本月24日上午給新買的捷達上好了號牌。
像李友這般能夠“幸運”搭上限購最后一班車的消費者不在少數,不過,“不幸者”更多。
李友上車牌的前一天,也就是12月23日,北京市正式對外公布了《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推進首都交通科學發展 加大力度緩解交通擁堵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
一共28項條款中,最牽動人心的要數“明年起北京將以搖號方式分配車輛指標”這一項。這也就意味著,為了保證北京市交通順暢,北京市汽車市場從明年起將“翻天覆地”。
搶車!
23日、24日這兩天,京城絕大多數4S店里都上演了一出最后的瘋狂。
劉靜是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姚家園路附近一家一汽-大眾4S店的銷售經理,23日店里通宵營業令她疲憊不堪,“開票開得麻木了。” 她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描述當時的場景。
“平時一個月店里能賣出150多輛車,23日一整天,就簽下超過200輛訂單,太瘋狂了。”劉靜回憶起這一幕,仍然不太敢相信。
買車變成了搶車。劉靜當日晚10點親眼目睹了兩名消費者為了店里一輛邁騰樣車爭搶起來,最后以一位消費者主動要求在店里做5000元裝飾而結束了紛爭。
一天實現以往一個月甚至三五個月的銷量,幾乎成為24日之前北京市絕大多數汽車經銷商的普遍狀態。
據市場人士保守估計,12月北京車市新車銷量將突破12萬輛,今年全年,北京市汽車銷量將超過85萬輛。
按照《意見》新規,明年北京的小客車車牌投放總量為24萬個,平均每月2萬個,指標額度中個人占88%,營運小客車占2%,單位占10%。早晚高峰時段禁止外地車進入五環內。該項新規被認為是限制北京市消費者購買新車的最苛刻的條款,意味著北京汽車市場明年的銷售規模將驟減七成。
現任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汽車市場分會常務副理事長蘇暉認為,限購政策對于北京汽車經銷商是不小的打擊,至少有一半品牌經銷商受到毀滅性打擊,“北京現有400多家4S店,弱勢汽車品牌經銷商、強勢品牌中的新進入者必會在此過程中被淘汰出局。”
并不是所有業內人士都如此悲觀,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便認為,限購汽車雖然對明年北京車市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有限。
“受購置稅減征、汽車下鄉等政策到期影響,很多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集中在今年釋放,透支了明年的消費能力,而正常情況下,北京市每年新車銷量應該在50萬輛左右,實際上只減少了一半。”
業內預測,除了汽車經銷商,低價位汽車制造商將成為此次北京“治堵”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但奇瑞、吉利、比亞迪、長城等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均表示,原本北京這種一線大城市的銷量占比并不是很高,自主品牌早已將重心放在三、四線城市,不利影響是有的,但并不是致命的。
示范效應?
北京“治堵”方案已出,汽車界普遍擔心的是,作為首都,新政引發的示范效應一旦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其他同樣備受交通問題困擾的城市紛紛響應,那么對中國汽車行業將造成致命的打擊。
如今,重慶、長春、成都、沈陽、杭州、廣州等城市也在醞釀出臺“治堵”新規,雖然北京的限購條款在其他城市不具有可復制性,但對于整個汽車行業來說,政策環境顯然已經并不那么樂觀了。
限購新規出臺之后,多家研究機構將明年中國車市增長預期調低,中信證券[12.45 -0.88%]將明年車市增速調低1%,申銀萬國[3.28 0.00%]調低2%。
經過將近一個月的瘋狂賣車,這幾天京城汽車經銷商們開始冷靜思考今后的出路。劉靜告訴記者,她所在的4S店以前對銷售人員沒有舊車置換的硬性任務,“但聽說明年老板會增加這部分考核。”
郝偉是北京現代信發4S店副總經理,他認為,對于北京市內已經營多年、形成一定口碑和品牌的老店影響不大。
以他的店為例,已經累積了2萬左右的客戶,靠售后也能維持生存。
“一家4S店只要賣出2000輛新車,就可以靠售后服務保證生存。”某4S店負責人這樣表示。羅磊坦言,明年北京市舊車置換數量預計能達到16萬輛以上,轉戰二手車市場可成為大部分北京經銷商的出路。